「干」指茶叶含水量低(<6%),保持乾燥,把茶叶放在食指和拇指之间能捏成粉末。「干」,是茶叶保鲜的重要条件,若茶叶含水量高,首先是茶叶品质化学成分,如茶多酚,维生素C、叶绿素等易被破坏,产生陈色、陈气和陈味;其次是容易受微生物污染和作用而形成「霉气」。
食品工厂可按原料中的水分含量进行物料衡算。如鲜奶含水量87.5%,用这种奶生产奶粉(是2.5%含水量)需要多少牛奶才能生产一吨奶粉(7︰1出奶粉率)。像这样类似的物料衡算,均可以用水分测定的依据进行。这也可对生产进行指导管理。
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,包括以下几种:1、常压干燥法;2、蒸馏法;3、真空干燥法;4、MOSYE在线微波水分仪。前三种用于实验室样品水分测定。最后一种主要用于生产过程中水分在线实时连续测定,可以得出食品中水分含量的变化值。
首先是恭喜你了,想到茶叶的性价比说明你的思维是正常的,智商是正常的,不会把发霉的烂叶子,又苦又涩的吹嘘上天的茶叶当神茶供起来的,更不是那些写软文吹嘘炒作越陈越香的了。
茶叶的水分在于产地,在于品牌,在于渠道。
产地是性价比和价格的第一道分水岭,比如一芽一叶的茶叶全国大多数非名优产地的批发价格是三四百块,这主要由茶叶采摘,种植,加工等基本成本组成。产地的话就五到十倍,超过二十倍的,我不明说自己去考虑。但是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,问题是名产地的产量和销售量的不对等,比如牛栏坑五十多亩,一两千斤,市场有多少,自己去考虑。
品牌是水分的第二道门槛,中国茶叶绝大部分是由茶农种植管理的,企业是收购茶农的成品,半成品,再精制,分级,包装,选择等。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以茶农身份的做的是茶地,加工时候的情景,而企业是整理的是产品阶段的宣传。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仍旧是产地,比如2018年的雨林事件,连宣传部分的茶农这些临时演员都是外地的,雨林事件不是个案。说到价格的水分呢,除了普洱以外基本是5-10倍。
第三个渠道,茶叶销售总的来说是三级销售,产地批发,综合市场,零售,其中零售这一块是种类最多的,零售店,超市,商场,茶博会,假茶农,假产地茶农,真茶农,等等都是零售环节。
第四,,也是最关键的,要喝有性价比的茶叶,远离普洱 ,这是爱茶人,以喝为主的人最最最关键的。
是中间商赚差价赚的太多了,青叶有价,干茶无价。
真的从茶农那里出来的价格不高的,以我们的明前龙井为例,基本上青叶的价格在150左右,(或高或低,低到五六十块钱一斤,高至两三百)基本四斤多点青叶炒制一斤干茶,茶叶成本在650左右,再加上炒制的人工成本,一斤成品茶的制作成本在700左右,要是茶农能卖到一千块一斤,能高兴三天了!
你看一下人家在卖多少,两三千一斤很正常的。
图片是我家的茶叶,基本五百一斤左右,还是原产地保证的,还卖不掉,现在就是这种市场规律!
干茶的含水量看起来是一件小事,实际上是件至关重要的大事。曾经有一位茶厂老板对成茶品质下降百思不得其解,各项工艺并无问题,最后打电话咨询我。我说你送检测一下干茶水份。果然水份含量达10%。说实话,如果不是朋友,要买这一句话,价值就得10万元。
干茶的水份含量,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要求。简单地说,对于不需要后发酵,要保持当前品质的茶,干茶水份以少为好,比如绿茶、红茶、青茶,干茶水份含量最好控制5%以下,而象普洱茶、黑茶、老白茶这类需要后发酵的茶,干茶水份既不然太高,高于10%就有霉变的风险,不宜长期保持。又不能太低,低于5%转化程度就过于缓慢。以6—8%的水份含量比较合适。
出口茶对水份的含量要求更严格,因为要考虑长途运输的因素。即时销售的茶,商人出于利益考虑,一般会放松到8%,必竟8%和5%相比,一百斤可以多出3斤茶来。